|
|
|
Jay Siegel院长:大学教育中熟练掌握与探究学习的均衡发展 |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4-01-07
点击次数 : |
|
|
探究学习与自主探索均指“求知于行”,它们构成了科学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经过系统化整理形成了一套科学研究方法:首先假定一个模型,然后通过观察与实验来评估这一模型是否可靠,是否经得起检验。探究性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能力,从而使其掌握更高的技能来理解复杂问题,并提出简单的解决方法。这种技能对人类未来的相互交往与创新追求具有重要的影响。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现有)知识总是有局限性的,而想象力则可无限延伸;它是进步的动力,是创新的源泉。” 探究性学习正如想象力一样,也会激发人们提出问题:“如果……那会怎么样?”继而引导人类去勾画和构想未知的世界。由此可见探究性学习是何等的重要。 尽管爱因斯坦在格言中强调了想象力的首要地位,但他仍把知识视为可与想象力相提并论的重要因素。没有知识作为支撑,想象力的城堡就会失去根基。我们同样也应看到,在经验科学的各个领域中,熟练掌握实验技术是实现“梦想”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若要使教育文化得到健康发展,则既要重视以想象力为驱动的探究性学习,也要关注以熟练掌握为中心的强化训练,二者应当相互均衡,协调发展。这也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诸如互动式教学、体验式学习、朋辈指导制等方法的创立,其目的皆在于促进探究学习与熟练掌握的协调发展。 在理想的大学教育中,教师不应把自己当作知识殿堂的守门人,不能认为开启了知识之门便大功告成;他们应该把自己视为智慧乐园中的引导者,引领学生在奇妙的知识世界遨游;学生则应该在自己的学科领域内一展身手,尽享求知之乐;学友之间应通过学术探索中的互帮互助,来了解自己的知识水平与范围。没有能力引领他人的教师,也许还需继续拜师求教;认为学习枯燥乏味的学生,或许不适合所从事的专业;无法帮助他人开展学术探索的学友,可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动力。 探究学习与熟练掌握之间的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随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因此,教育体制需要具有灵活性与适应性。可喜的是,对于一个以核心学科为主导的课程体系,每当人们选定某种探究学习的基本方法时,都会在这个基础上涌现出一大批丰富多彩的课程供选择。这类注重素质教育的大学有一个明显的优点,那就是它有能力支撑一个提供各种教育机会的多元化平台。 建立在熟练掌握基础上的教育模式本身就具有可供学生复制的“完美”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乘法口诀表,也可以是综合知识手册,或者是某一个理想化的范例。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专注某一特定的目标,并为学生设置一个达到理想标准的期望值。但是,这种做法只能依照预先设定“完美”标准来打造学生的技能。 像书法这类体现技能的学问,就应用了以熟练掌握为主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基本目标就是先学会某种特殊的技能,然后再使之趋于完美。正如俗话所说,模仿是一种最好的奉承。这些学生通常需要长期拜师学艺,只有到了职业生涯后期才能够融汇自己的个人风格。 然而,以探究学习与自主探索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并不存在什么特定或预设的“完美”目标。它的结果实际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即学生对自己的知识与信念的评判能力如何,以及学生获取的知识与信念是否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这样的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去思索“如果……那会怎么样”,激发学生去想象尚不为人知晓的科学奥秘。 纯粹数学的研究就是一个这样的例证。这一过程中不再需要大量的知识积累,取而代之的是想象能力与演绎能力。毫无羁绊的洞悉能力与基本的演绎手段相结合,往往令初出茅庐的年轻人超越久经沙场的老前辈,取得开创性的成果。这样的“天才学生”在物理、化学、信息学、作曲等其它理论性强的领域中也同样层出不穷。 现代社会建立在发展创新型技术的基础之上。社会若要持续发展,不仅需要大量工匠与艺人,运用领先的技术理念,优化崭新技术成果,应用于实践,服务于大众;同样也需要众多推崇探究学习与自主探索的科学家和企业家。 大学招生制度有一种是以标准化考试或全国统考为主要手段的。这本身就决定了它只能衡量考生是否熟练掌握了某一知识体系,几乎无法评估学生“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这种考试的特点不过就是区分方法简单,结果按序分档,评价标准“一刀切”。 在世界知名大学中,青年学者们独立的思想、探究的热忱、执着的追求,已成为大学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肥沃土壤。这样看来,单纯依赖标准化考试录取新生的招生方法势必给大学教育带来额外的负担,因为这需要大学在低年级课程中增加培养探究技能的训练。然而,多数学生已经年近20岁,再让他们迸发好奇心去尝试探究性学习,则为时已晚,他们最具可塑性、最富创造力的黄金时期早已一去不复返了。 对一些来自以熟练掌握为主要教育方式的国家的高中生,研究人员进行了跟踪研究。主要研究数据显示,他们在商业、科学、技术创新等领域中担当领军人物的比例远不尽如人意。而在这些领域中统领天下的学者,几乎全部受教育于注重个人探究、自主探索、学自实践的国家。这种现象或许可部分地归咎于在早期阶段过分地强调了以熟练掌握为主的教育方法。 中国一直在尝试解决向创新型经济模式转型的问题,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目标,如开发新药物个体,挑战更高航天科技,甚至准备帮助学术界迎头赶上拥有世界一流研究机构和众多诺贝尔奖得主的科技大国。然而,有充分理由证明,这一转变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改革教育体制,实现探究学习与熟练掌握的均衡发展,以适应既定的社会发展目标。 (主译:陈大中 协助:学生 戴时雨 张艾慧 本文刊载于《天津大学报》2013年12月20日第三版)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