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杰伊西格尔
“如果聘请我,请先帮我把我的‘图书馆’运过来。”“我认为校园就是学者的花园,不是象牙塔,其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
文 / 蓝芳

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杰伊·西格尔(vivi摄影)
杰伊西格尔(Jay Siegel)院长的办公室是他自己亲自设计的。办公室是一个通透的长方形格局,左手边是三个中国传统红木质地的中药箱柜和各种化学分子结构的“玩具”,错落有致、富有创意;右手边则是完完全全一面墙的书架,满满地摆放着各类书籍。谈起这些书,西格尔院长说一共有2000来本,自己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任职都要带着,这其中有一部分甚至已经有100岁了。
问到是怎么把这些书带过来的,西格尔院长说 是真遇到困难了,书是用一个特制的超大木箱运过来的,入境时还遇到了一些麻烦,最后是天津大学校 长李家俊帮忙协调的。他当时觉得如果自己不能把这个“图书馆”带过来,就宁可不要这份工作,“很庆幸,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些书中有很多是老前辈赠送的,或是我自己在网上或各个地方淘回来的珍品。”“你聘请外国教授,就要考虑周全,或许就会遇到像我这样奇怪的人,要求要把自己的整个‘图书馆’搬过来。”西格尔院长幽默地说。
用国际范儿 重燃历史
西格尔院长是分子设计与新药研发领域的著名教授。在来天津大学担任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前,他担任瑞士苏黎世大学理学院教学院长。“当时我拥有好 的工作和职位,对我来说的确没有什么来这儿工作的强烈动力。基本上来这里是个人原因,我从中国人身上学到‘先为友、再言商’,我和李家俊校长、冯翠玲(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有很好的关系,他们对我来这里有很多的考量,做了很多安排和准备。”
对于在此之前并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格尔来说,对“中国”的认知,是从感性地认识中国人开始的。2010年10月,西格尔参加瑞士与中国的一个学术交流项目,在南开大学有一场小规模演讲。隔壁的天津大学得知了消息,便来邀请他,问他能否在天津大学也作一次演讲。在演讲会上,他认识了冯翠玲,然后成为朋友,开始有了联系。在2013年1月西格尔正式受聘来天津大学担任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之前,2年多的时间里,他们一直保持着很好的联系。
在与天津大学药学院2年多的联系中,西格尔教授了解到了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这所大学有西学学堂,仿照美国的大学制度,全 面系统地传授西学,有外籍教授在此任教,用外语授课,为近代中国教育打开了国际视野。
天津大学的校史博物馆是天大校史的“ 时 光 隧 道”,也是西格尔很喜欢的地方,这里可以看到天大校史中的重要历史照片。据说这位药学院院长参观校史博 物馆已经不下20 余次,不仅他自己参观,他也非常乐意将了解到的历史知识与人分享。每当外国教授朋友来天津大学参观的时候,他都会在讲解员介绍的基础上,再为他们“义务讲解”,补充说明。“我来这里是重新点燃历史。在那个时候中国人已经知道要整合资源了;如今这个国家,有众多的人口、丰富的资源、繁荣的经济,如果积极加入到国际化之中,中国真的能发挥示范作用, 在世界上充当领导者。但这需要改革。”
用改革创新 屹立世界
西格尔院长说,他身边很多朋友都在中国有兼职,但像他这样从事全职工作的,仅有他自己,“因为他们缺乏在这里开展工作的信心”。
信心不足于何处?想来孤身一人放弃熟悉的科研教 学环境来到中国,如何融入这里的学术环境,并从事有意义、有价值的工作,并非如此简单。说到引进外 籍院长 这一改革创新,西格尔院长说,在原有体制下引进外籍院长,并非易事,“但天津大学的领导们是很好的沟通者,他们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梦想,同样也给了我们在这里实现这一梦想的信心”。
在正式上任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之前,西格尔就已经与药学院的冯翠玲书记一起讨论工作,每个星期都要进行沟通,商谈重新规划学院建设的事情。他 说,这里给他一种很积极的氛围,让人想在这里工作。“要改革,我们的梦想是让我们的学院在药物科学与技术方面成为世界上一流的药学院。”这是西格尔院长与天津大学、药学院共同的目标。
这个看似有“野心”的目标,要如何实现?“我在这想做一种尝试,为中国的科研机构树立一个示范例子—新的国际化的教学模式,并能够被更多机构引用。但这需要改革原有的制度体系,建立国际化的制度和标准;同时还要引进国际语言,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国际一流的机构总是要用世界的语言运行的。我认为国际化是引进外国学生、外国教授、外国机构,提供很好的学术交流机会,通过学术交流使大家成为更优秀的学者。我认为,这样的制度体系改革将帮助年轻的中国学生更早地‘绽放’。”
用自由教育 培养人才
所谓改革也好,教育国际化也好,最终还是以学生为本,要培养怎样的学生,让学生怎样“绽放”出自身价值呢?
“自由教育。”西格尔院长解释道,“教育有两种基本方式:一种是假设有一个知识体,然后你学会掌握了这个知识体,比如学习宗教理论就有一本书,学习自动化机制就有一个机器,而你的目标就是掌握这个知识体 的‘所有知识’。另一种是说每一天都是研究的一小部分,可能是一个知识体在那儿,但它不是‘所有知识’,你要会分辨知识体里哪些是对、哪些是错。如果用这种方 式学习知识,那你就有两个问题需要思考,首先,我怎么知道自己发现了新的知识;其次,我又怎么知道旧的知 识不再适用了。基于这两个问题,你就需要每天问自己,我都会什么、我又都相信什么;然后再问自己,相信的信心和基础是什么。如果答案只有一个,那么为什么有 那么多难题和争论?这都源于你对自己每天最基本的叩问,‘我相信什么、为什么相信’。这就是‘自由教育’。”
要想将“自由教育”传递给 学生,传播理念是 一方面,如何内化成学生们的思维模式、学习模式 才是关键。首先,要让传道授业的教师知道、相信并实施“自由教育”。其次,自西格尔院长上任以来,一直在做的一件事就是对课程设置进行改革,院里的领导团队选择了一些世界上优秀的大学作为研究对象,参考其课程和教学模式,批判性地博取众长,建立自己的教育模式。目前这项改革仍在继续不断完善,“我们会在原有的课程设置中加入大量的技能培养,比如英语技能、临床技能、 国际研究,让课程更具有开放性”。同时,药学院还尝试 建立一个“同伴教学”体系,要求学生自己也来当老师,并不专注于自己,而是要将“咱们”的观念普及给学生, 鼓励学生知识共享、更好地收到效果。
西格尔院长说,成功培养出世界一流的药学人才,当他们带着“自由教育”的思维离开校园后,他们就会成为创新改革者。“这是一个优势,一个人用‘自由教育’获取知识,当他们离开你,他们就不再需要你了,因为他 们自己就能建立自我学习的体系,成为终身学习者。我们还会将其他相关领域的知识融 入到课程里,因为制药科学是个很大的领域,药学院不是仅仅教会学生如何制药,因为很多人都知道怎么制药,但他们要知道的是制造药物和提供药物是两回事,这里还包括道德伦理、 经济、职业专业规范等领域。我们的核心任务是,最终为社会提供有影响力的药物治疗。”
用冒险精神 追求卓越
“然而,我们的学生在认识上还有欠缺。”西格尔补充道。有一次与学生座谈,学生讲到自己学习的原因是想要有稳定的工作。他听到之后深感遗憾,因为这是错误的原因,“因果应该是,如果你爱学习,你对知识充满热情,你就会成为创新者,然后你就会成功,有足够的、甚至是超乎你想象的钱。我认为校园就是学者的花园,不是象牙塔,其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 如果学生仅仅是单纯地想要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就是在亵渎这个花园。他们需要知道这一点。”
西格尔院长最近在世界上进行学术访问时,有中国学者对他说,从数据上看,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发表论文最多的国家,而且现在影响因子也在往上走了,10年后,中国的论文将有最高的影响因子。“所以他们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国际化?因为10年后,数据显示的结果就在那儿摆着,无论你做与不做。我的答案是,首先,数据不该引领这个社会,它们只是参考指标而已;其次,社会受到数据的驱动,就容易丢失热情。知识非人文化是很大的危险,如果数据没有了,你还能看到什么?”
问他会不会担心学院的既定目标无法实现,而自己来 这儿的自身价值也无法实现,他说不能担心失败,“通常说目标有没有野心,是因为人们会紧张,会担心失败。”在他眼里,当要去创建一个新事物时,最大的风险不是失败,而是建不好。“如果因惧怕风险而选择了简单的路,你不会失败,但你也不会学到知识,下一次或许就会失败了。失败真正的成就者是‘中庸’,不好不坏。每一次学到知识,这也是创新的过程。我觉得这也是大学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我们的学生要在求知上具有冒险精神。”
于是,西格尔教授带着自己对学术的纯粹追求和冒险精神来到了这里,在这里精心打造学者的“花园”。
(选自《求贤》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