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药学院李优鑫课题组在重力介导毛细管电泳技术及其梯度模式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2023-10-26

手性识别是现代药物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手性药物的两种对映体可能呈现不同的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性质,如一种对映体具有药理活性,而另一种活性较低甚至有毒,两种对映异构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极其相似,分离效果直接依赖于手性环境和分析技术。

近期,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李优鑫副教授课题组报道了一种新的可调重力介导毛细管电泳(AGM-CE)技术,将重力作为有别于电泳流和电渗流的另一种作用力引入到毛细管电泳技术中,在电泳运行过程中,通过调整毛细管倾斜角度,可以产生不同大小的重力分力,以增大分析物间净淌度差异,提高分离效果。


    

Fig. 1 The force analysis diagram of chiral drugs at 0o-90o (a), 0o (b) and -90o-0o (c) based on a novel AGM-CE and SPE-β-CDP as chiral selector

该论文将这一新技术与一种水溶性负电磺丙醚β-CD聚合物(SPE-β-CDP)手性选择剂相结合,通过拆分手性物质验证了该技术在分离方面的优势。


 

Fig. 2 Typical structure of SPE-β-CDP 

此外,该文还首次报道了梯度毛细管电泳技术,即随时间调整毛细管倾斜角度,进而实时影响各个分析物净淌度,通过有限角度下各分析物电泳淌度的测定,绘制各分析物淌度随角度变化曲线,利用零淌度点和迁移方向相反的倾斜角度范围,设计梯度角度,以此提高分析物分离效果。

相关研究成果以“Enhancement of chiral drugs separation by a novel adjustable gravity mediated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ombined with sulfonic propyl ether β-CD polymer” 为题发表在一区《Analytica Chimica Acta》杂志,学院2021级硕士生南雅钦为论文第一作者,李优鑫副教授和包建民教授为通讯作者,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为第一通讯单位。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ca.2023.341781